《小猴子下山》教学设计
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,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小猴子下山》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小猴子下山》教学设计1一、教材分析:
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,作了以下的分析:《小猴子下山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。新大纲指出:“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,通过教师的指点,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,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。”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,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,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,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,同时也创设情境,引发参与、点拨思维、激发参与、图文结文,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。
二、学生情况分析
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,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,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,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,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,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。
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,此时的学生大多六、七岁,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,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,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,通过师生间民主、协作、自主、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,发挥其主动性,学习效率才高。
三、教学目标设定
根据教材分析,学情分析,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 ……此处隐藏10691个字……>教学重难点:
理解课文重点词语,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引入新课
1.简笔画猜课题。
2.生读课题回答问题(读懂什么?还想懂什么?)。
二、整体感知课文
1.音乐起,师朗诵第一,第二自然段,接着问: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?会干什么呢?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。
2.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?(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)
三、学第一自然段
1.读课文。
2.品“又大又多”。
3.品“非常”。
4.品“掰”字。
5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四、小结学法
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,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?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?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,体会它当时的心情;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;加深对课文的理解。(学法:通读—想象—模仿—朗读)
五、自学
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,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。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,朗读的'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。
六、悟课文寓意
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,空着手回家啦!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?
七、巩固
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。
八、拓展思维
1.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,会怎样做?(同桌讨论,再指名说)
2.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。
3.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。
九、小结下课